(1)石窟岩体表面微生物-矿物相互作用解析
采集不同风化程度区域(如渗水区、黑色结壳区、粉化区)的生物膜样本,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群落组成,筛选具有潜在矿化能力的菌株(如产脲酶菌、硫酸盐还原菌)。结合环境因子(湿度、光照、岩体孔隙率),建立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风化类型的相关性模型。
(2)矿化微生物的筛选与功能优化
从石窟环境中分离土著矿化,通过脲酶活性、Ca2+固定效率等指标评估其矿化能力。利用实验室模拟石窟环境(温度25℃、RH>80%),驯化菌株以适应原位修复条件。设计缓释型生物修复试剂,实现可控的矿化反应速率,避免过度沉积导致的表面结壳。优化修复剂渗透性,确保矿化作用深入岩体微裂隙(<100μm)。研究尿素浓度对矿物晶型及结合强度的影响,通过SEM-EDS、纳米压痕技术表征矿物-基体界面结合力。
(3)修复效果评估与长期稳定性
制备与石窟岩体成分相近的模拟试块,对比未处理组与MICP处理组的抗酸雨(pH 3.5)、冻融循环(-20~25℃)、盐结晶(Na2 SO4)等老化性能。在石窟非核心区选择试点区域,施加生物修复剂,通过无人机多光谱成像、表面硬度计(Leeb硬度)、超声波检测等手段,定期评估矿化层的稳定性、色差变化及力学增强效果(如回弹模量提升率)。
******大学获得的专利情况
《基于活性氧化镁微生物固化尾矿砂的方法及其产品》,专利号:ZL 2019 1 ******.4,类型:发明专利,获得时间:2025年5月20日
《BIOSLURRY-INDUCED WATER BARRIER AND PROCESS OF FORMING THEREOF US》,专利号:11,130,971 B2 ,类型:发明专利,获得时间:2021年9月28日
《一种移动式发酵车及注浆加固装置》,专利号:ZL 2021 2 ******.3,类型:实用新型专利,获得时间:2022年7月19日
《一种加固后遗址土的崩解装置》,专利号:ZL 2024 2 ******.6,类型:实用新型专利,获得时间:2024年12月10日
******大学从事的研究项目
基于生物碳酸盐胶凝材料的陶器文物绿色修复技术研究,合作单位: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(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
基于活性生物泥诱导碳酸钙的陶器文物绿色修复技术研究,合作单位: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(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
石质文物微生物保护性修复技术研究,合作单位: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(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
潮湿环境砂岩质石窟岩体补配修复关键技术研究,合作单位:大足石刻研究院
基于生物碳酸盐胶凝材料的石质文物绿色修复技术研究,合作单位:大足石刻研究院
石质文物微生物保护性修复技术研究,合作单位:大足石刻研究院
石质文物微生物保护性修复技术研究,合作单位: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(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
******大学
骨角质文物活性生物修复新技术应用研究,合作单位: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(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
******大学具有多项专利和丰富的研究成果,综上所述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》第三十一条规定中的第一种情形“(一)只能从唯一供应商处采购的”,经专家专家组论证同意该项目采用单一来源方式进行采购。
专家姓名 | 工作单位 | 职务(职称) | 论证意见 |
田国杰 |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 | 研究馆员 | 见专家论证意见附件 |
郭国宁 | 洛阳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| 高级工程师 | 见专家论证意见附件 |
李晓莉 | ******大学 | 高级会计师 | 见专家论证意见附件 |